訪問:沈志霖
文字:畢翔
攝影:劉祐龍
影片:謝硯宇
2003年SARS風暴橫掃台灣,醫療體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。就在疫情最嚴峻之際,時任總統陳水扁與行政院長游錫堃找到了台大公衛學者陳建仁,請他接任衛生署署長。
多年後,陳建仁回憶起這段始於「震驚與祈禱」的從政之路,語氣依舊謙和。
「老實說,我在學術的象牙塔裡活得還滿自由自在的,要擔任公職,我當然是很擔心,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。那時候還沒答應,我就已經有壓力了。」
他說,做決定前,第一個去問的是他的「好朋友」——天主。「我打開聖經,看到耶穌幫門徒洗腳,說:『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,你們也該彼此洗腳。』我覺得這個啟示非常明顯,就是要去做公共服務的工作。」
「我很鐵齒,」陳建仁再度翻開聖經,又讀到:「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,就當作眾人的奴僕。」這句話讓他豁然開朗,「我原來擔任公職,是要做奴僕。是以僕人領導的方式來服務,這是天主給我最大的啟示。」
21天控制SARS,18個月重建防疫體系
上任後,陳建仁立刻投入最前線戰場。他回憶,當時要在三週內,完成全台700多家醫院的院內感染控制與通報系統改革,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但團隊在三週內完成發燒篩檢站、發燒動線、發燒病房的設置,疫情很快獲得控制。
「我本來三週就想回台大了,游錫堃院長就問我:『你認為台灣面對下一次疫情撐得住嗎?』我說還有一段距離,他們說:『你該不該把這段距離走完?』」
陳建仁在接下來的18個月內,推動修法,改造台灣防疫體系架構——設置國家衛生指揮中心、修正傳染病防治法、調整衛生署與健保局組織法、建立防疫醫師制度、培育感染症醫師等,一共修了18項法案和制度,為後來COVID-19的防疫打下基礎。
抗SARS經驗 成就對新冠疫情的敏銳
這套防疫體系,到了2019年底COVID-19爆發時,真正派上用場。疾管署(CDC)在2019年12月31日,透過社群網路主動偵測到武漢不明肺炎訊息。當時CDC的防疫醫師,迅速通報世界衛生組織(WHO)。
「我們不是WHO會員國,但我們發現武漢有7個非典型肺炎病人,立刻通知了WHO。他們只回收到、謝謝,但就沒下文了。」就在當天,中國官方才向WHO通報了27名病例,世界才驚覺:中國早有病例卻未如實通報,造成WHO判斷錯誤,也錯失全球防疫先機。
歸功於2300萬全體台灣人
「雖然我們不在WHO裡,但台灣2300萬人團結起來,實施兼顧防疫科技、經濟發展與人文關懷的因應策略,才有2020年讓世界驚豔的防疫成績。」回顧這段公衛轉折,陳建仁說:「防疫最重要的,就是公共信任。」
「如果一個政府要把施政做得好,一定要得到很好的公共信任。有了公信力,社會才有凝聚力,防疫才做得好。」他回憶,有一次,蔡總統、他和政務委員唐鳳被外媒WIRED25評為「讓世界更好的風雲人物」,感到不妥,想要在臉書表示:「不是我們三個的功勞,是2300萬名無名英雄的共同努力。」
他還沒發文,就看到小英總統已經在臉書發表了類似的話。陳建仁語重心長說,「只有民主的國家,公開透明的疫情資訊,才有可能凝聚社會力量。這就是為什麼台灣能成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