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年直轄市長選舉雖尚未正式鳴槍,但南台灣的「模擬考」早已悄悄展開。過去被視為「綠到出汁」、鐵票如山的高雄與台南,如今卻出現鬆動跡象:台南民進黨內鬥進入白熱化,派系爭鋒、外敵環伺;高雄表面風平浪靜,私下卻已暗潮洶湧、初選角力升溫,檯面下的分數早在悄悄計算中。兩座民進黨執政逾二十年的城市,正在從穩定壓軸班轉為高風險考場,甚至可能成為政黨輪替的「破口」,是觀察南台灣選民結構變化與政黨再分配的關鍵試紙。
更具象徵意義的是,這場選舉幾乎清一色由「立委轉學生」轉戰地方,國會班底試圖跨級考進市政第一志願。民進黨試圖以問政成績單帶動地方信賴,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因地方接班梯隊薄弱,被迫讓中央班底二度應試。然而,立院論辯的A+,能否換得治理城市的合格評價?這場期末考,不只是選票之爭,更是信任與能力的雙重考驗。
台南:資優生陳亭妃領跑,一般生林俊憲追趕,謝龍介留校查看
台南市長選戰最早進入實質交鋒,民進黨內的陳亭妃與林俊憲短兵相接,形成「系統內競爭」格局,陳亭妃長期深耕地方、熟稔地方脈絡,不僅具備中央問政經驗,更連年獲得公督盟「優秀立委」評鑑肯定,質詢率、出席率、提案審查等各項表現皆名列前茅,是標準的「資優生型候選人」。
反觀「國王人馬」林俊憲,地方派系運作積極,雖動作頻頻、積極布局,但在政策論述與基層整合上仍顯吃力,現階段更像一位「補考生」,仍須找出清楚定位,才能與陳區隔、翻轉選情。
至於國民黨謝龍介,雖有媒體聲量與個人魅力,但問政表現卻屢遭質疑,根據公督盟最新評鑑,他在本會期口頭質詢掛零、主提案次數為零,僅以百餘筆「共同提案」充場面,質疑聲浪不斷,這樣的數據難免讓人質疑其參選動機究竟是治市,還是為搏版面?市政不是直播節目,治理需要的是紮實而非口水。
值得注意的是,謝龍介在部分對比民調中表現並不弱,甚至勝過林俊憲,這一方面反映出他個人聲量的穿透力,另一方面也透露出,台南綠營票倉正在鬆動,地方災後處理不力、都市更新停滯、青年政策無感等問題,都讓中間選民逐漸產生遷移。
高雄:賴瑞隆率先獲菊系力挺,柯志恩磨刀再起
與台南的公開火拼不同,高雄選戰仍處於「暖身期」,但菊系勢力已先開第一槍,立委賴瑞隆近日獲簡煥宗在摯友會場合高調力挺,並表態加入其輔選團隊,清楚向黨內傳達「誰是接班人」的訊號,賴過去擔任高市府政務官、熟悉市政運作,若能順利整合派系與資源,有望延續陳其邁在產業轉型與城市治理上的節奏。
但民進黨內仍可能出現其他人選角逐,如邱議瑩、林岱樺等人,派系整合、初選協調將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;在野方面,國民黨預料將再由柯志恩披掛上陣,緊咬高雄的坑洞、柏油山與基礎建設缺失等問題,但柯若只打「批評牌」,仍難真正撼動綠營盤面,要贏得選民信任,必須提出具體可行的市政願景與改革藍圖,而非止於批判。
結語:南方選戰,誰能真正交出改變的答卷?
南部過去只要打出「綠色招牌」就幾乎篤定當選的年代,正在遠去,2026的南方選戰,選民看的不再是黨徽,而是履歷;不再是站台人數,而是政策內容,特別是年輕族群與中間選民的流動性更高,不再為政黨綁死,而更看重候選人本身的誠信、能力與溝通力。
2026這場南台灣的段考,誰能勝出?關鍵在三點:民進黨能否整合派系、推出治理與問政兼具的人選;在野陣營是否能從地方民怨與痛點中提煉出有效對比;候選人是否具備突破同溫層、打動年輕與中間選民的能力。
這不只是選戰,更是一場關於「城市治理誰當家」的選擇題。2026,南台灣的選民將用選票寫下答案,而這份成績單,不會給機會重修補考,只看誰真正準備好交出改變的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