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中國在軍事上的迅猛擴張,從頻繁擾台軍機、艦艇行動,到推動全方位軍工現代化,台海周邊安全環境正急劇轉變。此時,台灣、美國與日本如何在聯防架構中彼此配合,不僅關乎台海和平,更關係到整個印太地區的戰略穩定。
中國軍事壓力持續上升,台灣成為重點壓迫目標
中國解放軍近年以驚人的速度現代化其軍力,海軍艦艇總數已超過370艘,為全球最大艦隊。這其中包括新一代的055型驅逐艦與075型兩棲攻擊艦,顯示出中國具備進行區域投射與聯合登陸作戰的能力。
在戰術層面,中共透過頻繁的軍機繞台、艦艇穿越巴士海峽、海警船騷擾我漁船等方式,不斷測試與蠶食台灣主權空間。這些灰色地帶行動雖非全面開戰,卻在實質上削弱台灣的戰略縱深與心理防線。這種戰略模式,實際上已讓台灣處於戰爭陰影之下的「準持久壓迫」狀態。
台灣強化不對稱作戰與自主防衛能力
面對強大對手,台灣明確選擇以不對稱作戰為主軸發展防衛力量,同時強化國防自主體系的研發與產製能力。天弓防空飛彈、雄風反艦飛彈與萬劍空射彈藥系統已布建全島,形成反登陸與反艦多層防衛網。此外,台灣近年投入無人機發展,劍翔與騰雲系列已進入量產階段,進一步擴大低成本高機動戰力。
2023年,台灣首艘自製潛艦「海鯤號」正式下水,象徵國防工業邁入自主建造的嶄新里程碑。除了武器系統,政府也同步強化民防體系,推動全民國防教育與後備數位化管理,營造更有韌性的整體備戰環境。這些努力構成台灣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石。
日本國防轉型,從防守轉向區域戰略參與
日本在戰後長期以和平憲法限制軍事發展,然而面對中共與北韓的雙重威脅,安保政策逐步鬆綁。近年來,日本大幅提高國防預算,預計在2027年達到GDP的2%以上,並首次發展具備對地攻擊能力的長程飛彈。
在台海防衛結構中,日本的角色愈加重要。其在與那國島、宮古島等南西諸島部署自衛隊與飛彈防衛部隊,幾乎與台灣東部海域直接相鄰,形同與台並肩作戰的「地緣前線」。
此外,日本與美國共享早期預警系統與反飛彈技術,並積極參與如「環太平洋軍演」(RIMPAC)等多邊軍演,展現與美國高度聯合行動能力。日本正從「僅保衛本土」的姿態,轉變為「共同維護印太和平」的重要行動者。
美國強化支援準備,從模糊到明示的準聯防架構
儘管美國維持對台政策上的「戰略模糊」,但實際上的軍事合作早已深化。軍售方面,美國提供F-16V戰機、HIMARS多管火箭、AGM-88反輻射飛彈等先進裝備,全面強化台灣空防與反制能力。情報合作方面,美方透過印太司令部與台日建立即時情資共享機制,確保戰情即時更新與聯合應變。
此外,美方也派遣現役軍事人員以顧問身份協助台灣訓練與部署,同時在沖繩、關島、菲律賓等地加強部隊部署,使戰時能迅速支援台灣海空防禦與後勤補給。這一切反映出,美國早已將「保台」納入印太戰略核心,只是以更靈活與模組化的方式實現。